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幼兒早教
很多專家認為:只要在孩子幼兒期發現的任何問題,只要及時處理,都會能彌補上的,也就是說幼兒時期不管在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問題,都是可以預防和化解的。早期教育實施者是家長,和諧的家庭環境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;父母在給孩子實施早期教育的時候,也學會如何進行家庭教育,給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、生活學習添一把力。因此正確的早教方法十分重要。
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,要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,不能以孩子為中心。有些父母在吃飯時,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,寶寶要愛吃哪樣,父母就不能動。這樣一來,寶寶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,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愛吃的東西,他會哭鬧,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,也會以自我為中心,認為只有自己重要。這樣的寶寶會變得不懂分享,不懂愛。

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心理,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于是在孩子字都不識幾個的情況下就送孩子去各種“興趣班”。中國人長期習慣了灌輸式教育,父母們自己是被灌輸過來的,也無形中接受了這些模式,雖然他們反對灌輸,但又做不到不灌輸,教育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孩子內在力量達到自我學習,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學習。
一些家長在寶寶長大過程中會出現“養孩焦慮癥”,巴不得寶寶沒學會走,就學會跑。許多年輕父母多數以書為標準喂養孩子,有的過分認真地執行書本上的要求,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的。比如書上說8個月會爬、1歲半會串珠子,如果自家的寶寶不會,就異常著急,以為是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問題。其實,書本上的知識和要求不一定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符。有的可能說話早些,有的可能走路早些,每個寶寶的成長路線都是不一樣的。
一千個孩子,一千個基因,每個寶寶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,早教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性,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能照本宣科,同時也不能過度的溺愛孩子,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