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“延遲滿足”?了解一下
所謂延遲滿足,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“忍耐”。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,獲得更大的享受,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,放棄眼前的誘惑。“延遲滿足”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,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,更不是讓孩子“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”,說到底,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。

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,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、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、放學后貪玩不回家,容易性格急躁、缺乏耐心,進入青春期后,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,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,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。
一些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太任性,越來越難管了。其實這不能怪孩子,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良行為,究其根本是家長在處理問題上存在弊端。有的家長溺愛孩子,對孩子是有求必應;有的家長是虛榮心在作怪,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有的東西,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有;有的是家長思想意識不對,認為都是一個寶貝孫子,樣樣事情都包辦代替。孩子整天享受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的“幸福”生活,剝奪了孩子很多學習、鍛煉的機會。
說到滿足,人類欲望的滿足可以分為四種:延遲滿足、適當不滿足、及時滿足、超量滿足。科學的教育提倡對孩子進行“延遲滿足”“適當不滿足”的訓練,將來孩子才有能力抵擋誘惑、戰勝困難、獲取成功。
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等待,在期待中獲得滿足,孩子才會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。孩子等待中,學會了理解他人。當然,家長一定要對自己的話給予兌現。在對待難說話的孩子,家長一定要頂住。因為這一過程,是家長和孩子進行心理較量的過程,只要家長堅持自己的做法,孩子最終還是會迫使自己接受的。待孩子情緒比較穩定之后,家長要進行適當疏導。讓孩子從內心真正接受了你的建議,心情才會愉悅。
家長要讓幼兒學會分享。孩子進入幼兒園這樣一個小團體、小社會,對于他們來說也是復雜的,難以對付的。家長在日常的教育中,要延遲對孩子的滿足,滲透分享教育,讓孩子逐漸養成一種平和心態對待身邊的事。家長要做個有心人,抓住教育契機,讓孩子在忍耐中學會分享,懂得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別人喜歡的,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;學會體諒他人,這樣才會贏得同伴的喜歡和尊重。
延遲滿足,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,可以說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程。愛孩子,就要培養讓孩子幸福的品質。舍得讓孩子吃點苦、受點挫。這樣,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才會從容、鎮定,不會被困難所嚇倒;將來踏入社會,不管遇到任何風雨他們都能勇敢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