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
寶寶在身體成長的同時,心理也會變化,不同時段心理需求也不相同。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,過度的保護和專權,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發育不健康和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。要根據寶寶發育的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。
人的健康成長,除來自對生活的適應、信心、毅力等主觀因素外,同樣離不開外界賦予的精神“營養”成分,即社會、人際、家庭,尤其是父母、老師等營造的無形"精神營養素"。 這種精神營養素是身體健康的首要因素,生活的質量與品位無不與心理的健全息息相關;它主要來自各方面的呵護、關照和愛。 如人的童年,主要來自父母、親人之愛;少年時代,則除以上關愛外,還有師長、社會氛圍賦予的愛意和成長條件;青年時代,主要來自夫妻之愛、親人、同事、朋友之愛。

如果一個人從小長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"營養素",長期處于孤單、寂寞、失望的境地,不但不能健康成長,而且還會造成心理變態、人格失落等情緒的嚴重失衡,嚴重的還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。當然,過多的溺愛與營養過剩一樣,同樣會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負面作用;不當的"矯正",欲速則不達,也會事與愿違,起不到良好的效果。
當然,正確對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負面因素,以訴說、交流、疏導和提高自身素質等方式來宣泄生活中的不適感,以緩解矛盾心理和病態心理,也是十分必要的。
在教育時我們要想著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應該讓他們學什么,主觀意識在教育中是最忌諱的。關愛不等于溺愛,父母應該掌握好之間的度,一旦過度有可能會毀了孩子。愛寶寶就要學會怎樣讓他們更好的成長。